慈善文化

和谐社会呼唤人文关怀

2012-08-0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495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异,更加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面临贫富差异、老龄化、医疗保障这三大问题,涉及到三大人群(穷人、老人、病人)。一个和谐的社会绝不能漠视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全社会都要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排忧解难,帮他们走出困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一、推行民生为本的社会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愈来愈重视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近些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系民生的社会政策,使广大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困难家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如提高农民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扶贫济困网络体系建设,帮助特困家庭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社会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美国现在着力推行医改政策,欧洲目前的重点是把食品安全政策放在首位。我认为,当前我国必须重视解决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8年,全国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方向。
      这方面工作我省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5年开始,省财政连续5年共投入5.38亿元,各地财政配套、兴建和改扩建农村养老院,床位达8万多张。
      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还十分薄弱,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只有4万多个,床位仅200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有11张(一般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个老年人拥有床位30~50张)。另外,我国老年家庭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已达48.9%,养老服务任重道远。一方面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社会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产业潜力巨大,亟待开发。据统计,我国城乡老人可支配收入每年已达5000亿元以上,今年将达到10000亿元,而目前市场上专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尚不足100亿元。各级政府可进一步借鉴国外经验,出台一些积极的社会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老年产业,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保险,减免养老机构营业税,水电气采取与家庭用户同价政策等,以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扬尊重生命的人文理念
早先尧和舜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尧问于舜曰:“天下孰为贵?”舜曰:“生为贵”。以后孔子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生命的理念。
当今社会最能体现关爱生命的事业莫过于医疗事业。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就是尊重病人、尊重生命。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医学进步的成果。人的健康水平和寿命都在逐步地提高。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人文精神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看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仪器设备,医生与患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说出现在1819年的听诊器已是机器时代最后一件有情之物。不过,我却不知道在冷天,医生还会把它用手焐热后再放入病人的胸前吗?医患矛盾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突出。这一切都在急迫地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必须明确,医学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技术的,病人不是一部“机器”,医学不是单纯的“生物学”。只有把病人看作社会的人,医学才是社会的医学;只有把病人看作有感悟的活生生的人,医学才是人文的医学。必须改善医患双方的交流,增加相互理解,促进相互信任,消除对仪器和药品过度依赖的倾向。医疗卫生必须坚守守护生命的底线,医院不能把经济创收作为首要目标。生命危急的病人不能因其无钱支付而拒之门外。美国的法律规定:医院必须接受所有上门求医的急诊病人,不管其是否有能力支付治疗费用,必须给予必要的诊断和急救,而不能拒之门外,这就是美国医疗安全网的最基本底线。作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有理由做到这一点。
      三、倡导“人人有责”的慈善文化
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对于完善再分配制度,缓解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风气以及弘扬传统美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慈善的本质是行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行善抑恶”的慈善思想,佛教的“慈善为怀”,道教的“禁恶行善、善恶报应”,儒家的“仁者爱人”等。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行善并不是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匹配的慈善理念。因为它是建立在小农社会传统之上的,是一种感恩文化。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行善为了“积德”,二是对受惠方,要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传统的感恩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局限于人与人的私情之间的。现代慈善文化则引导人们从同情、怜悯、施舍出发,逐步提升为把帮助困难者视为一种社会责任。通过每个人的善行,使弱者得到物质的帮助和心灵的慰藉,使他们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更加关注民生,更加重视和支持慈善事业。胡锦涛同志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光明,但是也无庸讳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慈善文化的普及程度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总量和水平还比较低。目前我国的慈善公益组织约有几千个,而美国完全免税收的慈善公益组织已达120万个。2004年全国慈善机构共获50亿元捐赠总额,仅相当于GDP的0.05%,同比美国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2002年我国私人捐献为人均0.92元,而2003年美国私人捐款为人均828.7美元。中国和美国人均收入比为1:38,而人均慈善捐款比为1:7300。2005年胡润榜上50位内地慈善家,捐款占其财富的3%,而美国前50位慈善家捐款占其财富的45%。50位内地上榜企业平均年销售额中0.18%用作公益事业,而美国10大企业将年销售额的0.5%用作公益事业。
      2008年是我国慈善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带领下,谱写出人道主义的新篇章。抗震救灾的义举极大地推动了“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慈善文化深入人心。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先进的慈善文化有力地推进着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慈善事业的发展又不断地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催发着现代慈善文化的勃勃生机。
      四、弘扬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2008年中央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要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战略任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目前我国各类志愿组织已超过60万个。2006年,我国有组织的志愿者已达到1000万人,18岁以上公民志愿服务贡献时间达到189亿小时。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也极大地弘扬了志愿精神。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足迹,到处都传颂着他们的感人事迹。今年上海世博会估计动员了100万以上志愿者,再次谱写志愿服务的华彩篇章。
      我国的志愿服务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突击性,在自然灾害、重大活动、突发事件下迅速聚集起来,形成志愿服务的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二是行政化,往往是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动员和管理下开展活动;三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学校,志愿者以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体,中老年人参与较少。
我国的传统和体制特点决定了志愿服务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普及,要逐步摆脱指令性的行政方式,学会用引导的方式组织群众,培育起一个比较成熟且能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民间志愿服务网络。同时要不断提高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如规范招募和注册手续,加强培训和管理,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等。上海的经验值得推广,从1992年起,上海市政府依托居委会普遍成立了居民志愿队或志愿服务者协会,1997年成立了全市的志愿者协会,形成市、区、街道居委会和基层单位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机制。境外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如台湾专门制定了志愿服务法,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培训、评估、奖励志愿者的体系。香港设有专门的义工局,负责志愿工作的服务、管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加拿大每个省市不仅建立了志愿者数据库,对志愿服务进行记录,政府还成立了许多专门为志愿者服务的机构。
     从长远计,志愿服务的健康稳步与可持续地发展需要朝着常态化、社会化、全民化方向不断努力,让志愿服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志愿服务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每个公民为履行社会责任而成为自觉的参与者。
上一篇: 没有了!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咨询热线
电话:0595-27013259
传真:0595-27013258